每當小一開學,會見到一些抽抽噎噎不肯進校門的孩子,肩揹書包水壺忙著安撫的父母。習慣被呵護的孩子忽然接下「從此好好照顧自己」的責任單,開始學著管理自己的物品,渴要喝水、冷得穿衣,跟人吵架要想辦法解決,上課聽不懂要舉手。
專家都說,進入小學是小孩走向獨立的重要關鍵時刻。因為小學代表一個更大的社會,老師也無法像幼稚園那樣花很多心力在某一個孩子身上。因此包括人際、學習和生活自理各個層面,孩子會有點像被趕鴨子上架,被迫走入獨立自主的進階關卡。
偏偏有些父母捨不得孩子這麼快長大。為了表達源源不絕的父母之愛,搶著幫孩子做他們已經會或應該自己來的事情,如幫忙刷牙、餵吃飯、整理書包、綁鞋帶;為了搶快、求效率,攔截阻斷了孩子應有的學習歷程,如代寫作業、幫忙洗澡、分擔家事;為了確保孩子不被帶壞,直接下指導棋說不能與誰誰誰當朋友;為了怕孩子被欺負,見到黑影就開槍,同學只是不小心走路撞到孩子就說人家霸凌;為了不想讓孩子被處罰、替他們扛責任,打電話跟老師說孩子遲到是因為你忘記叫他起床;為了不想讓孩子討厭你,只要他們一哭鬧就棄械投降,把界限丟到九霄雲外。
家有小學生的放手四大挑戰
其實,在小學生學習獨立的同時,家長也必須同步調整自己的角色,從事事代勞的保母,轉成只引導不出手的教練。這條轉變之路並不簡單,孩子會使出哀兵之計,撒嬌耍賴,讓你們心甘情願做牛做馬。因此,小學生父母特別需要堅定心志,釐清此時父母的四大挑戰: